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陶冬专栏周8月22日:房地产走向十月见分晓(引帖)

发表于2005-08-25
陶冬/文
两个游客在森林中突然遇到熊的袭击。一个游客马上穿上跑鞋,第二个游客问:“穿跑鞋有什么用?还是熊跑得快。”第一个游客答道:“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可以啦”。
这是一个老掉牙的笑话,但不久可能在中国的发展商中重演。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,发展商们比的就是谁跑得更快。
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与六个月前相比,最大的变化不是房地产新改,不是发展商心态,而是市场由卖方主导转向买方主导,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成为市场走向的关键。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已被彻底打破,持币待购成为普遍行为。价格不跌,消费者不买,于是成交量急骤萎缩。
其实发展商并不怕减价。以他们购买土地的成本和目前的房价水平,减价只是一个赚多赚少的问题。发展商的死结是现金流。房地产开发是高杠杆、高回报行业,每一次大的调整都会有30-50%发展商出局,绝大多数死因为资金链断裂,这一点全世界都是一样的。去年宏观调控后,银行对房地产开发的贷款已明显收紧,销售回款便成为发展商运作的主要资金来源。面对房地产新政,发展商可以撑下去,面对房价下滑,发展商可以撑下去,没有资金回笼,撑起来则难矣。在某种意义上,成交量的萎缩对发展商的打击要远远超过房地产新政的组合拳。
铁链永远在最弱的一环断裂。发展商的财务状况差异甚大,有的可以坚持一、两年,而另一些则岌岌可危。跳楼式减价往往从弱者开始。一旦减价开始,发展商们便会面临重大的心理煎熬。是抢在别人前面夺门而逃,还是坚守价格同盟?发展商在房地产市场,是典型的寡头垄断。博弈论告诉我们,市场上参与价格同盟的发展商数量越多,当情况不妙时有人开溜,破坏价格秩序,导致垄断崩溃的可能性就越大,于是便会出现文章开头“游客与熊”的一幕。
成交量的萎缩,不仅造成发展商资金运作上的困难,还会制造房地产供求关系上的全面失衡。需求在减少,新盘供应却在不断涌出,积压严重而且愈演愈烈。住宅供求之间的均衡正在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,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修复,而这不可能不影响消费者的价格预期。对大件消费品,消费者心理从来都是买涨不买跌。当供过于求,下个月买比这个月买更便宜时,消费者往往选择等待和再等待,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供求间的不平衡。回首中国汽车市场的冰火两重天,便不难理解价格预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,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房地产市场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。
中央政府处理房地产问题的态度,有其矛盾的一面。房价(尤其在华东部分城市)飞涨,普通市民被推向郊区甚至远郊区。这种情况今天不制止,普通市民以及他们的子孙从此就再也没有能力安家置业,这与“以人为本”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,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。同时房价高企,拉动营商成本,削弱国际竞争力,也是北京不愿看到的。
当然,政府并无意过度打压房地产,毕竟大量人民储蓄和银行贷款已进入楼市。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。因此政策的重点在于挤压泡沫,而不在压垮市场。央行在最近发表的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,直称上海房地产市场为“泡沫”,这反映了部分决策层对楼市的看法。相信“泡沫”未挤干净前,先前推出的措施不会收回,新措施仍有可能出台。
即使没有新的打压房地产措施出台,政府不收回旧的措施,已经对发展商构成重大威胁。成交继续胶着,而新盘越积越多,销售回款愈发吃力。其实,发展商和购房者在比拼耐心,看谁先放弃。购房者未必是铁定的赢家,不过至少他们的钱存放在银行里。时间却不在发展商一边。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一种煎熬,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,还要留神不被价格同盟中的其他发展商“涮了”。
笔者曾提出房地产调整的三阶段论,即一期价格微跌、成交大跌;二期价格大跌、成交进一步放大;三期价格及成交趋稳但反弹乏力。近来上海等地价格进一步小幅回落,成交有所反弹。笔者认为调整仍处一期,价格回落属发展商以促销为目的的减价,成交量似乎也不过是技术性反弹。发展商恐慌性的、夺门而逃式的减价还没有出现。
什么时候出现二期调整,调幅多大?现在还说不准,不过笔者相信揭晓时间不会拖得太久。成交量的萎缩和销售回款的消失,对部分发展商来说是死穴。各地的秋季交易会是他们的希望和寄托,希冀一场宣传和些微降价,能推动楼盘销售。不过笔者怀疑小打小闹的降价和似是而非的包装,真的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和打开他们的钱包。今天消费者的价格预期与六个月前完全不同。如果这一轮攻势不能奏效,对财力弱小的发展商来说,会是一个重大打击。迫于资金压力,跳楼大甩卖就可能出现,其它发展商随即面临要不要穿跑鞋,抢在别人前面夺路而逃的抉择。笔者估计,房地产市场走势到十月份会更明朗一些。
上一页|1|
/1页